新型光学与光子学材料
时间: 2009-04-20  作者:   浏览次数: 2326

     本方向在新型有机发光材料、新型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光子致密镀层与光学材料的表面改性与应用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11项,在国外专业期刊发表了近160余篇,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2等奖2项。

    本方向近年来在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研究方面和在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研究方面承担了多项重要项目。创新性地利用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活性/可控的聚合特点,可对聚合物的结构、分子量进行设计和控制,同时利用活性自由基聚合对许多功能性单体具有很好的忍耐性和聚合方式的多样性的特点得到了具有光电功能和三阶非线性效应的的高分子材料。

    王筱梅教授,郎建平教授和宋瑛林教授教授均是本方向的中青年学者。本方向拥有一套完整的非线性光学、光电转换以及场发射检测系统。我们提出的“pn-结”分子模式有助于提高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和上转换发射强度。首次利用理论计算证明,尽管多枝分子“枝”数愈多,光子吸收截面愈大,但激发态仅表现出一条“枝”对双光子吸收贡献最大。

设计合成具有电子、空穴传输与发光特性的“三苯胺类”有机分子材料。探索“分子结构、形貌-能级(带)结构与电致发光”之间关系。研究控制能级(带)结构稳定化与能级(带)之间匹配性的影响因素。根据能带-迁移率-能量匹配的原则,开展高性能实用化小分子OLED发光材料的研发。研制的三苯胺衍生物具有强双光子荧光与聚集态荧光增强特性并随粒子颗粒增大发光峰位红移,有望成为新型高效红色电致发光材料。

    多年来,作为国内从事低温等离子体物理、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少数几个团队之一,开展了低气压等离子体的产生及性质的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研究;多种高密度大面积等离子体源及其应用的研究;离子束以及低温等离子体的材料表面改性和表面刻蚀研究等,积累了相当的基础。致密光学镀层是先进光学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前面三个方向研究的一些重要器件和技术中,如新型航天光学器件和微纳米结构制造技术等,均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这一类光学薄膜新技术发展的共性需求问题,已开展了致密介质薄膜的生长机理研究。